• 联系我们
  • CONTACT US
  • 电话:400-123-4567
  • 传真:+86-123-4567
  • Email:admin@youweb.com
  • 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  • 2024年度民生案例发布(四)
    浏览次数:    所属栏目:【最新案例】    时间:2025-05-28

    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元化,进入法院的民生案件一直保持增长态势。为有效化解纠纷、保障民生权益,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为民司法、积极回应群众诉求,秉持“调解优先、化解矛盾、快速保障”的处理原则,厘清事实认定标准和裁判处理尺度,注重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。通过审理执行好涉民生案件,推动民生领域当事人合法、合理地行使权利、履行义务,达到排解民争、化解民怨、保护民权、维护民利的目的。现选取8起民生典型案例予以发布。

      2016年,为方便周边居民出行,打造良好的旅游度假环境,阳澄湖周边的9个村先后与某公共自行车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由企业提供公共自行车和设备维修养护等服务,村委会支付相应对价。2024年5月,情况陡然生变。为索要被拖欠的服务费及相应违约金,企业一纸诉状连告9家村委会。村委会普遍表示的确未结算服务费,原因系很多站点车辆年限超长出现损坏,企业却始终拖延、未及时维修更换。而企业因各村未按期支付费用不愿继续提供维护服务,甚至已将部分公共自行车拖走。案件陷入僵局。

      相城法院审理认为,从合同履行情况来看,未按约支付价款的一方存在违约,可能面临支付合同价款并支付高额违约金风险;而企业若不将拖走的自行车归位,双方合同可能不能继续履行。显然,无论谁赢谁输,都是赢了官司输了和气,不利于双方长远合作。作为被告的几个村背靠阳澄湖景区,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,近200辆公共自行车的投入使用,补齐了便捷交通工具的空缺,既能优化村民出行条件,将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推广到了乡村,又能方便游客出行,为乡村旅游增添新体验。最关键的是,如将双方合作斩断,还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,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利。考虑到上述情况,法院加大调解力度,并依托“两所一庭”联动机制,邀请属地司法所合力寻求突破点。经过近两个月的调解,双方决定各让一步签订调解协议,企业不再主张违约金并同意更换损坏车辆、继续提供服务,村委会同意支付服务费。

      法官的工作不仅仅是依据法律条文作出判决,还要考虑到案件背后的人情冷暖。只有“把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,始终坚持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、治理一域”理念,以实质性解决纠纷为目标,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和效果,才能将纠纷化解在萌芽、解决在基层,为现代化美丽乡村装上法治引擎,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法治力量。

      2020年初,某销售无障碍设施、残疾人用品的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停业,包括3名残疾人在内的5名员工提起劳动仲裁,后公司未按生效裁决履行,员工们申请强制执行,但经穷尽执行措施未能查找到可供执行财产线索,案件“终本”结案。2024年初,其中一名员工向执行局提出了对公司的“执转破”申请。经审查后,区法院于2024年3月裁定受理某公司破产清算案。考虑到5位职工债权人中有3人系存在肢体、听力残疾的残疾人,区法院执行局借力与区残联建立的“手拉手”助残协作机制,双方经协调、沟通,由区残联通过申请助残基金的方式为衍生诉讼垫付全部诉讼费用。

      提交立案材料后,区法院立案庭为衍生诉讼开启绿色通道,审判部门亦优先作出保全裁定并移送财产保全。在案件正式开庭前,该公司大股东找到管理人提出和解意向,并最终由公司作为债务人向全体债权人提出《和解协议草案》,其中对于职工债权将按90%的比例进行清偿。和解协议提交债权人会议后,全体债权人一致表决通过。2024年11月,区法院裁定认可了该和解协议。目前,公司已按照和解协议约定支付了第一期履行款,管理人已按协议约定优先向各职工债权人进行了按比例分配。

      某公司多名残疾人职工的执行案件虽在2020年即告“终本”,但通过“执破融合”打通均具债务清偿功能的执行与破产程序壁垒,在法院、管理人、区残联等多部门合力下,最终案件由破产转为和解,全部职工债权在时隔近4年后得到90%比例的清偿,有效地保障了劳动者、特别是残疾人劳动者的权益。而某公司作为销售无障碍设施、残疾人用品等的一家服务保障残疾人利益的企业,亦减负纾困,并可修复信用、恢复发展,获得再生的机会。

    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    在线咨询
    电话咨询
    400-123-4567